2024-06-17
2024-04-22

培育科技金融生态 加力服务新质生产力

发表时间:2024-04-20 08:30作者:记者 徐贝贝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受到热议。“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金融具有加速器功能,科技金融通过为相关产业提供金融资源支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定价与投资融资等,能够有效激发创新潜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过,我国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初创型科技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题,创新链与资金链之间的卡点堵点较多,科技金融质量发展尚存在短板。围绕科技金融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话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存在哪些痛点、堵点?金融供给与科技创新需求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范小云:在金融体系结构方面,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因风险偏好的不对称导致科创企业所需的耐心资本、早期资本、社会资本和循环资本供给不足。虽然,我国银行主导的科技金融供给作出一些探索,但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支持科技创新的风控体系也亟待完善。

  在金融机构方面,国有金融机构对作为创新主力军的民营科创企业的融资供给不足。在金融监管偏好上,更关注业务合规性、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公司治理等方面,对科创企业科技属性的考虑以及创新增长所具特殊风险的容忍度有待提升。

  此外,在企业价值认识方面,对科创企业的价值认识仍停留于传统工业化社会的认知模式。在数智时代,关键性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对于科创企业价值影响巨大,科创企业无形资产和组织资本更加密集。传统依赖资产负债表的方法,无法充分准确地反映这类企业的价值。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应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金融力量?

  范小云:第一,依据“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多方共建”的原则,合理确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和市场失效领域的积极作用,重点是构建服务链,以高效的服务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精准融合,包括建设统一开放的技术转移平台,培养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强化信息共享和技术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服务。树立正确的科技评价导向,建立更具包容性和激励性的科技金融监管体系和制度安排,推动科技金融类机构“长周期、算总账”的考核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等。

  第二,优化金融供给,发展全链条全流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整合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创投基金等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的特点,做到短板互补,优势共赢,推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成立融资联盟,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立体化、接力式金融支持。创新服务产品,坚持风险定价原理,采取更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积极探索“贷款+期权”“贷款+外部直投”“商行+投行”等模式,优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注重发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长期资金优势,拓宽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金来源。

  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营造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金融生态。面对复杂多变的科技创新路径选择与高技术门槛,需建立基于大数据和情报分析的科技创新智能评估体系,加快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风险评估、防控和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知识产权的评估和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科技市场、产权市场的创新服务功能,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设立中央与地方风险共担、担保与保险有机结合的信用保证体系,设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完善和发展再担保体系,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增信、分险和引领功能,着力解决市场的“风险规避”问题。

  第四,转变金融思维,由风险规避转为风险管理。同时,抓紧完善估值理论和提高技术方法。


本文转自网站: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声明:本文文字转载、图片收集自网络,若文章、图片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香港城市大学
智能会计与金融科技应用理学硕士学位项目
联系电话:010-6279 7031
                13811809198(郑老师)微信同号
                15810423892(李老师)微信同号
联系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综合楼一层3119办公室